研习基地>基地介绍基地介绍

    一、研习基地创建过程

    2011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出台《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博物馆管理条例》,旨在促进民间文艺发展,保护与传承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全国各地竞相参加创“文艺之乡”、建研习基地的活动。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钦全2011年获评泉州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晋升为福建省省级传承人,公司亦被市政府授予“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多年以来,公司结合营造实践,在传统红砖建筑营造工法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发展方面不懈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绩效。

为提升传承传习能力与水平,构建更为高端、规范的研习平台,在中民协、省民协和市文联的指导与支持下,公司于2015年年初启动“中国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习基地”的申报和创建工作。公司制定了详尽的创建规划并全力推进,有效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总结提升了传习工作水平与绩效;加快投建崇武传习中心大楼(建设规模4150㎡,六层),辟设了传习交流展示场所;联手各相关社团、院校开展了一系列讲习交流活动,整理、总结、撰写了一批研习成果资料,并借助媒体广为宣传,营造创建氛围与效应。

a1.png

中民协专家组考察考评情景


    今年6月中旬,公司正式向中民协呈报《中国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习基地申报书》及《申报表》,并同步做好迎接中民协专家组考察考评的准备工作。2015年8月18日-20日,中民协专家组莅临进行了为期3天的全面深入考察,对研习基地的创建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2015年10月8日,中民协正式颁发《关于在福建省泉州市设立“中国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研习基地”的决定》(民协发[20115]39号),研习基地花落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也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增添了一枚文化名片。

a2.pnga22.png


    二、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闽南传统建筑(尤以民居建筑)个性突出,特色鲜明,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红砖白石,燕脊斯飞,雕饰彩绘,文光艺彩,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其营造技艺、文化习俗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的宗法礼乐制度和人文精神,具有深刻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根植闽南沃土,世代传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形成独具地域特色且普适性强的优秀传统建筑流派,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2010 年 8 月,“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一大技艺,位列其中,足见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社会、文化价值。

    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具有中华传统民族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共有的特点,诸如建筑规制形制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纯木结构、有严格的尺法制度、重视雕饰等等。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自身的特点鲜明独特:

    (1)“皇宫起”建筑形制的独特,衍生了营造技艺上的一系列独创。闽南传统建筑独具双曲坡屋顶、燕脊高翘、“运落”舒展的特征,由此衍出造型工艺上“升山”、“举折”、“暗厝”等独特的技法和“造脊”、“造规”上的“燕尾脊”独殊工法。此外,在建筑的门面上,设置“合寿(凹寿)门路厝”,别具一格,也展现了奇巧的工艺。

a3.png

闽南民居合寿门路厝

    (2)闽南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木构造上多为穿斗式,也有和抬梁式混合运用。所不同的是独具地域特色的“穿斗网状(朵状)式结构”,形态美观,受力分布均衡,结构稳固,达到“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网状(朵状)穿斗结构”和精妙的“蜘蛛结网”(藻井)、“飞天斗拱”等构造特点,包含着独道的营造技。  

a4.png   

江苏昆山慧聚寺天后宫八角藻井

    (3)红砖系列生土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成就了泥瓦作工法技艺的地域特征。闽南传统建筑应用的红砖生土系列建材多达几十种,从屋面到墙面到地面,红砖建材林林总总,用途不一。由此产生了屋面铺筑、墙面贴饰、地面铺装的专业工艺,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红砖厝。更值得称道的“出砖入石”、“蠔壳厝”称等独创技艺,堪称砌筑技艺中的“绝活”。

a5.png

出 砖 入 石

    (4)“无木不雕,无石不刻”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的真实写照,精湛的木雕石刻技艺,尤其是石雕石刻技艺,在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体系中大放异彩。石木雕刻已不再是一般的装饰,而是与红砖建筑的造型结构、建筑文化、艺文表现密切相关。由此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雕工雕技、雕法雕谱,涌现了众多的雕刻世家和雕艺之乡,成为闽南传统建筑的支柱。

a6.png

蠔 壳 厝

    (5)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蕴涵博大精深的多元传统文化。闽南传统建筑营造全过程是充满地理风水、宗法礼乐、风情信俗、班门科仪等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匠师在掌握营造工法技术的同时,还须熟知其中的文化,才能得心应手。多元传统文化是营造技艺体系的重要内涵,也是研习与传承中的必修课。

    (6)普适性的特征促使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经久不衰、充满活力。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传统营造流派,之所以不因时间与社会变迁而式微,也不因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丧失自身的特色,原因在于其具有良好的普适性。而这种普适性的内在因素有:其一,发源于闽南,形成于闽南,根基牢固;其二,迎合了闽南人与闽南文化生态;其三,坚守了自身特色,并能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因此能历经千年,根深叶茂,而且广为传播。


    三、研习基地创建绩效和发展规划

1.创建绩效

    (1)底蕴深厚,营造实践业绩显著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创立于1988年4月,是福建省第一家园林古建筑专业建筑公司,隶属于泉州市历史文化中心,专事文物古建的保护性修缮修复工程。首任董事长是德高望重的离休老市长王今生老先生,公司聚集了泉州知名的能工巧匠,实力雄厚。数年当中,修复了一大批地标性的文物胜迹,复活了濒于失传的闽南传统建筑营造工法技艺,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原首席古建专家杜仙洲大师的赞许。与此同时,倾力参与了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主导的《泉州古建筑》专著的编撰,总结提升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及文化,2002年,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在广阔的市场中打拼驰骋,业绩遍及海内外,同时也把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红砖建筑文化广为传扬,扩大了红砖建筑的影响力的知名度,做大做强了企业。公司获取了园林古建筑专业承包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双一级国家资质,成为闽南传统建筑业界的龙头企业。

    公司秉承精益求精、崇文尚艺的发展理念,立足于泉州,面向海内外奋力拓展,把闽南传统红砖建筑与文化推向中国各地,推向异国他乡,创造了不俗业绩和丰硕的成果。


代 表 性 营 造 工 程 简 表

工程项目名称      时   间工程所在地工程概况(规模、等级、造价等)效 果

园林古建工程:





泉州开元寺

1989年福建泉州1671 ㎡  100万元
澳门妈祖文化村2002.7-2004.3澳门2346㎡ I类 2448万元
泉州西湖公园刺桐阁2004.7-2005.2福建泉州2676㎡ Ⅱ类 1050万元
释雅山公园松关阁2005.10-12.1福建泉州877㎡ Ⅲ类 130万元
印尼巴东西兴宫2011.6-2012.5印尼500㎡ Ⅱ类 700万元
武汉归元禅寺圆通阁2009.3-2012.3湖北武汉3994㎡ I类 9000万元
新加坡洛阳大伯公宫2004.7-2007.6新加坡788㎡ Ⅱ类 1200万元
台儿庄运河古城天后宫2010.4-2012.3山东台儿庄630㎡ I类 2000万元枣庄“榴花杯”市优质工程奖
昆山慧聚寺2008-2015江苏昆山25030㎡ I类 4亿
东海观音禅寺圆通宝殿寺院建筑群2013.3-2015福建泉州1050㎡ Ⅱ类 16000万元
深圳园博园福塔2011.1-2011.9深圳2300㎡ Ⅱ类 1300万元荣获园博会金奖工程
泉山门2012.12-2013.1福建泉州576㎡ Ⅲ类 350万元
衢州文昌阁2015.3-5.9浙江衢州3034㎡ I类 3200万元荣获衢州市优质工程奖
文物保护工程:



厦门青礁慈济宫2013.7-2014.8厦门3000㎡ 国家级 900万元
建瓯文庙2012.5-2013.9福建建瓯2000㎡国家级 570万元
崇武古城2015.1-2015.5福建惠安局部城体修缮 国家级 220万元
山海关长城靖边楼2014.8-2016.2河北秦皇岛局部城体修缮 国家级 795万元
泉州安平桥2007-2008福建泉州桥面修缮加固 国家级 105万元


    (2)研习基地初具规模,综合能力日益提高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公司拥有4150m2的研发展示、传习中心大楼, 700m2 的运营拓展、设计文创总部,15000 m2的石艺生产实践基地,1800m2的木作加工基地,并有外联的定点红砖建材的窑坊,初具研习必备的配套硬件设施。

    传习所的效能日益提升。2011年6月,公司董事长蒋钦全获评泉州市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公司亦被授予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习所。长期以来自发的、松散的传习工作纳入了政府主导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范轨道,开创了传习工作的新格局。2014年5月,蒋钦全董事长被福建省政府授予泉州市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促进了传习工作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开展。

    在此期间,蒋钦全董事长深得中国当代文物古建筑大师罗哲文先生的眷顾与提携,2011年12月在北京荣幸地被罗老收为关门弟子。2013年12月,蒋钦全董事长荣登央视“乡土盛典”2013中国乡土文化十大人物风采榜,把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文化带上了央视大舞台,彰显了红砖建筑文化的魅力。

公司聚集了各个门类的专业匠师和技术人员,形成了技艺一流的专业营造团队,并重视后继人才的培养,努力让传统营造技艺永续传承。

    (3)大力构建产学研创一体化的运营机制,让研习基地和企业协调成长

研习基地落脚传统建筑施工企业,可相互支撑、相互给力,相得益彰。其一,作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源自民间,来自实践,依托企业和企业生产实践,研习活动有了实实在在的基础;其二,企业借助研习基地,可提升整体技艺水准和文化素养,为企业增添活力和发展后劲;其三,转变传统施工企业的经营模式,探索构建生产经营、实践教学、研习研发、创意创新(产学研创)一体化的运营机制,促进企业和基地协调成长。

    2.发展规划

    以研习、提高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弘扬红砖建筑文化为宗旨,以企业能力为支撑,联手业界、学界志同道合的群体,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深入系统地发掘、探究、传承、光大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构建集产学研创为一体的研究传习基地。

    (1)建立系统化的基础理论,拓宽传习传播平台与渠道。系统地搜集和整理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的相关技术和资料,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民族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加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研究,充分利用高校及民间研究团体的力量,研究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保护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机制、基础理论。力促把闽南建筑营造技艺加入乡土教材编写,在学校进行普及型教育。呼吁在工艺、艺术、技术职业学校开办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课程,普及保护知识和营造技艺。

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科学保护。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记录和全方位地展示建筑的复杂内部结构及营造工艺的所有重要细节,因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营造技艺。根据营造做法的特点,选取代表性的闽南建筑营造技艺项目,记录并演示其结构、构造、材料、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营建与居住习俗等内容,从而有效地保存和展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2)加大硬件设施的扩展配套。以现有崇武传习中心大楼、温陵路运营中心和石雕厂、木雕工坊为基础,充实配套硬件设施。近期重点实施崇武传习中心大楼的内部装修和功能配置,同时筹划建立传统红砖“红料”生产开发基地,初步形成一条龙的研习、研发、生产实践设施体系。

    (3)联手有关研究机构和文博场馆、文化景园,建立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与文化的活态展示、传习实践基地。先期考虑联手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南安蔡氏古民居、鲤城杨阿苗故居和晋江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等机构与单位,形成传统建筑活态展示网络,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优秀的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与文化,身临其境感悟、耳闻目染红砖建筑的内在与外在文化。

    (4)拓展文化创意新业态,让传统营造技艺和文化焕发活力。辟设名师名匠创业创意工坊,扩大聚集和辐射效应。延伸产业链,拓展以传统建筑为文脉的文化文创产业,使古老的营造技艺活起来,更贴近时代。

    (5)主动对接与服务政府主导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东亚文化之都”文化发展规划,争取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做实做优研习基地项目。


附图:

a7.png


a8.png

蔡氏古民居全景图


a9.png

杨阿苗古民居全景图


版权所有 2019 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15340号-1
电话:0595-22764666 22785088
邮箱:gjz066@163.com
地址: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北路北拓7栋207号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